7月25日,北京大学在校内网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本科学业评价工作的通知》内容包括:从2025级学生起,在各类含有学业评价的工作中不再使用绩点;课程考核成绩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进行评定和记载(等级制成绩不换算成绩点);不再设置指导性课程成绩优秀率指标。
详见:——>重大改革!北京大学将全面取消绩点!
7月27日,北大表示,这一本科学业评价工作改革,旨在鼓励学生更好地探索发展方向、发挥个人禀赋,不以单一标准评价学生学业能力。
“取消绩点”只是本次北大本科学业评价工作改革的其中一项。该校将从设置容错探索机制、增加等级制评定方式、完善课程考核反馈机制、深化学业多元评价等方面,优化本科学业评价工作。
关于取消绩点,北大表示,各院系应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制定不同使用场景的学业评价办法。对于在学年级为2023级和2024级的学生各院系可继续沿用原有评价方式。条件成熟的院系在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情况基础上,可以提出相应衔接方案,保证平稳过渡。本年度推免资格申请和审核工作按原办法进行。医学部可根据医学教育特点与实际情况做好优化学业评价相关工作。
除了北大,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也取消绩点评价。
什么是绩点?
绩点(GPA),即平均学分绩点,是源自西方的学业评价体系,简单说就是将课程成绩换算为标准化数值,作为评奖评优、保研留学的核心指标。较常见的为5分制或4分制,不同学校计算方式略有差异,学分不同的课程在GPA中的权重也有所不同。
取消绩点就能终结“内卷”吗?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直言,“卷绩点”是应试教育在大学的延续:“你用绩点评价,我就卷绩点;你用其他标准,我就卷其他。”事实上,一些学生卷不动绩点,就卷公益活动、卷科研等其他尺子。就像中考加试体育后体育应试化一样,等级制推行后,学生们仍会找到新的“卷点”。
“这背后的核心是功利化。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于不断完善学业评价制度,但彻底解决,更有赖于去功利化。”陈志文说。
说到底,绩点改革只是第一步。 若要真正终结“内卷”,更需破除教育中的功利化心魔,让教育回归本质——从“唯分数论”到“重成长论”,从“筛选人才”到“培养人才”,让评价成为“推动成长的动力”而非“冰冷的筛选工具”。
当社会不再将指标和分数等同于优秀,当学生能为兴趣和热爱而非功利化的目的探索和学习,大学才能真正成为创新人才的沃土。这或许道阻且长,但北大的改革,已然指明了方向。
(信息来源:综合于网络、北京大学、马克思研究、中国教育在线、北京日报等)
华佗小知识
2025-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