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啥呢,AI这玩意看似阳光普照,但是不同的人之间用它的手法或者收益千差万别。再加上,读博其实得分三个阶段来看,分别是录取前、读博中和毕业后。
录取前
01
我相信不管你从别人口中,还是从新闻中得知,博士在扩招。是的,从宏观数据上来看,博士教育确实迎来了“扩招”的春天。各大高校纷纷增设博士点,招生名额逐年攀升。这无疑给了更多人触摸博士门槛的机会。从这个角度看,获得一个博士候选人的“身份”,似乎比几十年前要容易。
但是从个体角度来看,扩招的背后其实是申请者技术的爆炸性增长,也就是分子的确增多了,但是分母涨的更多。
你的竞争者不再仅仅是隔壁实验室的学霸,而是来自五湖四海、背景各异的“卷王”们。他们可能手握多篇SCI,实习经历横跨产学研,甚至自带项目和经费。这使得进入真正优质的、有前景的导师团队的竞争,变得空前激烈。
所以,读博前的“容易”更像是一种假象。整体录取率的提升,掩盖了个体突围难度的急剧拉升。
读博中
02
如果你很幸运或很不幸的开始读博,那么这个阶段AI对你的加成的确非常大,甚至我觉得在AI时代读博真的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你像很多人开始读博后才开始补编程,补机器学习知识,一般恶补一年左右才能达到做实验的水平,但现在不一样了,你只需要知道理论知识,就可以让AI或者AI编程软件直接帮你搞定编程以及实验,这对于一部分的文科专业以及基础比较差的工科专业学生非常爽,可以说,只要博士毕业条件不变,这几年读博的确要比ChatGPT出现以前爽的多。
还有英语相关的技能,比如英文写作,再比如文献综述,现在都有AI工具可以直接做。
但有利就有弊,那就是AI都替你做了,人就会产生一种”我懂了“的假象,这是致命的。
你不愿意逐字逐句地去啃那些晦涩的经典,去辨析不同研究间的细微差异和逻辑漏洞,这个过程中,AI越来越强,你批判性思考能力越来越弱。
另外,过于依赖AI进行数据分析,可能会让你成为一个“调包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你得到了结果,却失去了对研究方法底层逻辑的深刻理解。当面对复杂或全新的问题,需要对方法进行创新和调整时,你可能会束手无策。
可以说,AI让读博的“体力活”变少了,但对“脑力活”的考验却可能以一种更隐蔽、更高级的形式出现了。博士的核心,在于创造知识,而不仅仅是“搬运”和“整合”知识。AI可以成为最锋利的矛,但持矛者的手臂和心智若不够强大,终将被矛所累。
毕业后
03
扩招往往不是因为需要更多的人才,而是缓解就业压力。
这么来理解,扩招一个博士,可能就会有10个硕士产生了读博的念头,往前推,就可以有100个准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保研,而不是直接工作,那么低迷的就业市场就少了100个竞争者。
那扩招个几千几万个博士生呢,是不是就业压力就能缓解不少。
所以,人才不一定就是人才,而是特定的产物。
就业压力大是全范围覆盖的,博士的就业压力大也一样。
就跟刚刚说的一样,读博时候就简单了,每个人理论上可以发比前几届更多更好的论文,放到个人身上成立;但是一旦算总账,就会发现每个人的情况差不多,大家都比以前发的文章,那么在就业的时候,所有的竞争者能力都在提升,所以就业的相对门槛并没有变化,反而随着毕业人数多竞争更加激烈。
并且这个时候,潜藏的危机就来了,那就是当脱离了AI这个强大的“外骨骼”后,个体的真实能力可能会暴露无遗。
比如面试,尤其是学术面试,是一场无法依赖AI的“裸考”。当面试官要求你脱稿阐述研究的逻辑、即兴回答尖锐的挑战、清晰地进行白板推演时,那些在读博期间被AI“代劳”的思维训练的缺失,会让你显得捉襟见肘。
你的Presentation可能逻辑流畅、语言优美,因为稿子是和AI一起打磨的,但当面对Q&A环节的追问时,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知识体系是“碎片化”的,缺乏深度和韧性。
这种“AI依赖症”的后遗症是:我们可能培养出了一批擅长利用工具解决“已知问题”的高级技工,而非能够定义和解决“未知问题”的研究者。在顺风顺水的日常研究中,他们是高效的“超人”,但在需要展现真正硬核的、不插电的学术思辨和表达能力时,他们可能变回了那个需要辅助的“脆弱巨婴”。
结论
最后,结论是读博的本质,从来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操作,而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智识探险和心性修行。AI可以为你提供更先进的“探险设备”,但无法替代你作为“探险家”的勇气、智慧和坚韧。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的博士们,面临的不再是“容不容易”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在这种史无前例的便利中保持清醒和”的全新且更为复杂的课题“。
华佗小知识
202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