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对于中国人来说,可不是简单的一场考试,它更像是一次关乎人生的“决胜时刻”,是每个学子命运的转折点。
每年,差不多有1200万人参加这场考试,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拼搏,终于走进考场。这背后,充满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有一个大家或许没注意到的事实,那就是高考试卷,是在监狱里印刷的。
如果有人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可能会皱眉:“让服刑人员来印最机密的高考试卷,靠谱吗?”大家自然会怀疑:这是因为成本低,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说到高考,大家最熟悉的话题就是“试题难不难”和“作文该怎么写”,很少有人关注过,那一张张印得满满的试卷,究竟是如何完成的。
事实上,每一份高考试卷都要经历一个非常严格且封闭的流程。从命题到审核,再到排版、印刷、分发,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极高的保密性和严谨性。整个流程严密得几乎像一场军事行动。
其中,印刷环节尤其重要。想象一下,出题人保密再好,如果印刷人员泄密,那试题就等于“泡汤”。高考试卷不仅是国家级机密,泄露后不仅考试作废,相关人员还得受到法律制裁,全国也会为之沸腾。
或许大家还记得2016年山东的“事件”,这一事件导致多个高校和地方深陷其中。可见,高考绝非儿戏。
因此,国家必须找到一个可以完全封闭且能够严格监管的地方来印刷这些极为重要的试卷——这个地方,便是监狱。
你可能会问:“监狱不是关押犯人的地方吗?怎么可以让他们接触国家级机密?”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国家采用“非常规”手段确保高度安全。
但需要明确的是,监狱里的印刷工作并不是所有犯人都有机会参与的,只有那些表现良好、经过严格审查的服刑人员才有机会进入“保密印刷岗”。并且,在这个岗位上,他们不仅受到360度全程监控,还有随时陪伴。犯人不能携带任何书面材料、工具、甚至纸条,印一份试卷就要清点一份,连纸屑都必须处理干净。
这一过程的严格程度,堪比印制人民币。
印完的试卷被密封在特殊袋子里,并加上编号和封条,之后由押送,途中设定了严格的路线,全程不能有任何通讯信号,甚至不允许任何人交谈。在任务开始前,运送人员还需签署保密协议。
有人开玩笑说,按照这样的流程,连“多看一眼”都可能会冒险,泄露的风险几乎为零。
事实上,这样的保密措施并非新鲜事物。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北京市的高考试卷是由司法局下属的一家专门机构印刷的,而这家机构正设在监狱系统内,类似的安排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这早已成为国家保密工程的组成部分。
那么,国家选择监狱作为印刷试卷的地方,是因为监狱有哪些特别的优势呢?
首先,它的封闭性极强。监狱与外界完全隔离,通讯和人员活动都受到严格。其次,监狱的可控性也非常高,服刑人员的行动都受到严密的监管和制度制约。最后,监狱中的服刑人员数量庞大,正好可以利用这些劳动力,同时也有助于他们的改造。
有人可能觉得这背后似乎没有太大逻辑,但其实,国家的决策充分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
几年前,我看到一篇采访,讲述了一位曾在监狱印刷厂工作的中年男子。他回忆道:“那个夏天,我们几乎没怎么休息过,连续几天都在印高考试卷。领导说,这些纸对外面的人来说,是命运;对我们来说,是责任。”他提到,在印试卷前,所有的服刑人员都要接受背景核查,连他们的近亲是否有参加高考的情况也要调查清楚。他们的工作环境非常封闭,印刷车间的手机信号完全被屏蔽,门窗也完全封死,吃饭也是在原地进行的。每一张试卷出来后,他们都不能多看一眼,也不能接触墨板,每完成一批,干警就会用大锁将其锁起来,保存在双重保险柜里。
印完试卷后,每个人都需要签署一份协议,承诺如果泄题,将承担连带责任。他回忆说:“那几天没人敢多说一句话。但心里其实挺平静的,因为我知道,虽然我犯了错,但能为外面的孩子印试卷,算是一种赎罪。”
如果你再回顾一下古代的科举制度,其实早就已经有类似的保密措施。在宋朝时期,就实行了“糊名制度”,即试卷上不写考生的姓名和籍贯,防止阅卷官凭此辨认出考生。出题人也会受到严格的封闭管理,吃住都在一起,且有专人陪同。在清代,甚至有“锁院制度”,出题官被关在贡院内,直到题目完成才允许离开,而且题目完成后会由三个人交叉审核,谁出题谁签字,谁出错谁负责。
可以说,古代的“防泄题”措施同样煞费苦心,而今天,监狱的印刷工厂则是将这些古老的保密措施与现代的技术和管理制度相结合,进一步强化了保密性。
不仅如此,监狱的劳动改造不仅仅是“管人”,更是“育人”。除了印制高考试卷,许多监狱还接手了外部订单,比如制作雨伞、缝制玩偶、手工艺品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实际上是对服刑人员的一种职业训练。许多人通过这些劳动技能,出狱后找到了正当的工作。
国家在这方面付出如此大的努力,实际上是希望给犯人一条“重生”的机会。因为,现实社会中,一个有案底的人常常面临就业的困难,而掌握一技之长,将为他们打开更多的就业可能。
有人或许会疑惑,监狱为什么要负责印制高考试卷?难道不信任外面的印刷厂吗?其实,正是基于对“最不出错”的选择的考虑,国家才做出了这一决定。
许多人常说“高考改变命运”,但要想命运真正改变,前提是考试本身必须足够公平。一个不公平的高考,就像一台没有上油的机器,运行不了多久就会出现故障。
因此,将试卷印刷工作交给监狱,并不是因为那里“便宜”,而是因为:
它具备高度的封闭性;
它足够安全;
它不讲关系,不卖人情,也不容易出现漏洞。
这个决定背后,是对每一个普通考生的尊重。不管你是来自繁华都市,还是偏远山村,只要你走进考场,你手中的那份试卷,和其他任何考生的都一模一样。
有一位我认识的朋友,来自农村,现如今正在985高校读研。几年前,他高考后在朋友圈里写道:“听说高考试卷是在监狱印的,我很感激。不为别的,只因为我知道,我能上大学,不是靠父母,而是靠国家给我保了底。”
读到这,我也感触颇深。这份试卷,不仅是学生拼搏的证明,也是国家公平制度的象征。
可以说,印试卷的那双手和写试卷的那双手,虽然从未交过手,但他们都在为这片土地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我们,正是这场“命运调音”中的一部分。
——文章来源: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开资料,人民网《揭秘高考试卷印刷全过程》,澎湃新闻《高考试卷为何要在监狱印刷?原来背后还有这么多讲究》。
华佗小知识
2025-07-08